今天的這部戲,我並沒有感動流淚,也没有讓我嘖嘖稱奇的拍攝技巧或者慑心亮眼演技,走出影院時,我依舊久久不能釋懷。不像平時入戲太深,陷在劇情或演技中無法抽離。正如導演的期想,希望觀眾步出戲院時可以帶著一些想法回家。
在我觀看以前看完之後同樣接觸許多人的觀後感。我當初對這部片的衝動與堅持,在於它的故事與取材。這部電影由李安導演執導,靈感來自導演讀完原著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後,並在電影裡頭加入自己的詮釋改編。我沒有讀過原著,據知在國際舞台獲獎無數。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講述一位少年在船難中還生,海上漂流的際遇。歷史裡有不少海難事件。在真實船難悲劇與原創小說的背景下,加強了電影故事的隱喻。電影或者故事裡的每一個物體或情節,都實實在在承載著或大或小的隱喻。這部電影的所妙之處,在於詩意的處理吧!導演是委婉地述說故事,卻又明確地敘說一個我們大家都可能熟悉不過但又不曾認真去思考的議題(或者往往我們選擇逃避)。因為有所保留,因為集中於故事本身的呈現,淡去給觀眾的說教或意識形態,所以觀眾們可以依據自己獨特思想價值觀和生活體驗認知與創意,在邏輯範疇內推敲隱喻後的實體。每一個想象都是美好及獨特的,是有理由被接受的。
電影探討人的內心領域,探討人如何去認識、開啟到建立信仰,信念與冒險、生存、希望之間的關係。電影中幾次閃過這樣的一句話:Above all,Don’t lose hope。在艱難的生存環境裡,考驗人在身處自然與面對自我的矛盾。裡頭談的是,神性/靈性/人性與獸性之間。在惡劣環境中,人們面對的是大自然和自己。面對大自然的偉大,人們是崇敬、畏懼的。人們常常在遵循或尋覓宗教信仰之下變得教條主義,當回歸到最根本的實義最原始的狀態,其實許多現實生活中的框架,都是人為的。當身邊沒有社會意識形態包裝的宗教,在大海中那樣的場景,渺小的人們面對的是大自然巨大力量。在嚴峻生存條件下,你會質疑,究竟是上帝創造一切(包括許多事物皆在祂的安排掌控下),或者所謂神靈,只不過是人在社會組織裡創造的產物(因為你看不到)。這就是神性。但最終得面對自我。往自己內心裡看,自性裡還有什麼東西。在如此惡劣環境中,你必須去創造自己的信仰。那是自身的靈性,好像面對困難就會被激發,與身俱來就有一般。關於靈性神性,電影裡沒有渲染太多。
倒是在有情無情之間,人們面對理性與感性的博弈,那是很人性的。包括人性與獸性的矛盾與包容,都是電影裡的中心思想。獸性,是野性的但卻是生存下去的條件;而人性,是信仰的泉源。抱著信念,選擇順從及面對困境的人會更堅毅,似乎困難磨練出奇蹟。人在最危險狀況試煉出勇氣,在安全時反而脆弱。
電影中導演用兩個故事做對比。前者是奇幻的,在信仰下被主觀意識修飾的故事,充滿奇蹟;後者似乎更貼近現實,但又殘酷無比。無論是電影裡頭的日本調查員、記者或者原著作者,甚至是我本身,都選擇了第一個故事,因為前者充滿希望,給人寄託及慰藉。這就是電影裡頭談及的信仰或是信念本身。也是人們主觀傾向相信的原因,正是宗教的角色。第二個故事去除了美好虛幻想象,利用客觀事實敘述,正好反映出這是人們所不願接受的殘酷。導演沒有揭蠱,最終的選擇留給觀眾自己。
另一點,做為寫作者來看待這些故事,裡頭所探討的思想,是我感興趣的。我特別佩服導演,如何將這些宏大的題材議題放進短短兩小時多的畫面中呈現出來,也欽佩導演與原著作者的創意。而他們呈現故事的方式是我所嚮往的。
倒是在有情無情之間,人們面對理性與感性的博弈,那是很人性的。包括人性與獸性的矛盾與包容,都是電影裡的中心思想。獸性,是野性的但卻是生存下去的條件;而人性,是信仰的泉源。抱著信念,選擇順從及面對困境的人會更堅毅,似乎困難磨練出奇蹟。人在最危險狀況試煉出勇氣,在安全時反而脆弱。
電影中導演用兩個故事做對比。前者是奇幻的,在信仰下被主觀意識修飾的故事,充滿奇蹟;後者似乎更貼近現實,但又殘酷無比。無論是電影裡頭的日本調查員、記者或者原著作者,甚至是我本身,都選擇了第一個故事,因為前者充滿希望,給人寄託及慰藉。這就是電影裡頭談及的信仰或是信念本身。也是人們主觀傾向相信的原因,正是宗教的角色。第二個故事去除了美好虛幻想象,利用客觀事實敘述,正好反映出這是人們所不願接受的殘酷。導演沒有揭蠱,最終的選擇留給觀眾自己。
另一點,做為寫作者來看待這些故事,裡頭所探討的思想,是我感興趣的。我特別佩服導演,如何將這些宏大的題材議題放進短短兩小時多的畫面中呈現出來,也欽佩導演與原著作者的創意。而他們呈現故事的方式是我所嚮往的。
李安的訪談中特別有提到,“在創作時,其實不是你想用力就可以完成的”。最近特別想提筆,我卻一直無法完成構思的部分。看過李安導演的分享,再回想自己以往下筆完稿時,確實有一種很“順”的感覺,讓自己可以毫無間斷的去完成作品,有人或許會稱之為“靈感”;李安說其實是電影在拍你,不是你在拍電影,他就像靈媒一樣,受到電影的召喚,觀眾有這需求了,所以通過他去達成。我認為創作源自生活。當日常生活與內心碰撞出許多種衝突,那是內心與外界掙扎的時候。唯有兩者之間的拉鋸在最平衡的時刻,你才有辦法去創作,那是最有“靈性”的時刻。原來,我尋覓“靈性”!
也可以預期原著小說將再掀起一番熱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