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逆戰》——觀後感


2012壬辰年,我的第一部贺岁片献给《逆战》。

就像起始,在马来西亚取景并不是吸引我的因素。
过年回家,我无意观看《逆战》拍摄的幕后花絮的其中片段。我之所以心动,就因为导演林超贤如此一句话:《逆战》是谢霆锋演过的电影中最辛苦的一部。假设再多逗留一天拍摄,整个团队就会解散。

谢霆锋搏命拍戏,这点我认同。如果连他都觉得辛苦,那这部戏的艰辛程度无法想象。

让我毫不犹豫去买票走进影院的,是剧组的诚意。

枪战动作片,这些就是我进入影院以前对《逆战》仅有的印象,就连为什么英文名叫作《The Viral Factor》、取片名为《逆战》,都是自我揣测。进影院前不看影评,靠自己直觉去体会故事,往往惊喜比较多。

故事一开始的数分钟,于约旦取景的整个故事背景与画面,从枪林弹雨、坦克、到英语的对话,一时让我有看了好莱坞大片的错觉。

故事转移到马来西亚时,心里其实有小小兴奋,想一睹执导如何动用机器、演员如何在马来西亚的各场景来推动情节说故事。

这部戏的情节我认为是节奏张弛有度、篇幅紧凑有力的。整部篇章下来,我想了想不管我怎样抽出哪一段戏,或者哪一个角色,故事情节都是无法衔接得好的。情节与情节之间绝对不会闷。


(周杰伦摆弄枪支)
(洪天照手拿火箭炮)
(安志杰帅气握枪)
(白冰举枪还击)
(林鹏)
(谢霆锋使用霰弹枪)

剧中与剧终,我心里不断冒出四个字:叹为观止!
感到惊叹的是,这部戏砸本来做,颇有诚意,真车、真炮火。不管是在警局内部、火车车厢内、快铁站、废墟、仓库里、货舱上的武打动作,或者中东国家的大兵越野战和巷战,抑或街头斗殴与枪战,还有军械的五花八门,一场接一场的对抗,足以眼花缭乱,一时饱足。
暴力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的好莱坞化。
另一个惊叹是,演员们不用替身,整个动作一蹴而就。跳下楼,滚下车,翻身继续跑,然后定格。老实说,两个女主演我不认识,但是经这一场戏,我认识了她们。

《逆战》不完全只是动作,故事之间还是有感情戏要处理。我还是喜欢主演一开始说故事的方式,梦到自己躺在水里静静的样子,前呼后应。对谢霆锋以往的演出角色印象并不深,但是《逆战》里万阳的角色所需,我认为霆锋都做足了,哭也流鼻涕了那么令人印象深刻。至于周杰伦,我每一次都会特别留意他的脸部表情。其实大可满意的,总觉得好像缺少一些东西但就是说不出来,万飞对父亲、母亲的文戏也好。可能重点还是在于一警一匪的万飞与万阳的兄弟情,不过最后两兄弟齐战王尚恩的那场戏,是有感动点。还可以看到万飞眼眶的泪水。
大部分文戏应该都是由金燕玲和廖启智两位戏骨撑起了。

至于故事,我觉得还是属于悲剧。看完心里是有一些落寞感。故事关于一个艰难的抉择,一分正义与亲情之间的取舍,一场善与恶之间的拔河。往往为了两者,而走在灰色地带,为了亲情而犯罪的人始终是罪人,不管好人还是坏人。一种强大的宿命感。

我特别欣赏画面的剪辑。剪辑师钟伟钊的剪辑功力出神入化,每一个镜头的跳跃感甚强,这种凌厉的视觉冲击,足够惊人。

枪战动作方面我认为几乎满分,整体我还是给80%。值得一看!
至少出来后,我觉得RM6的戏票太便宜了。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浸過文藝營以後

文艺营结束了。

好像刚开始一样。
老实说,我并没有带着任何盼望。可能为见到众吾心所欣赏之文人写作者有那么一点动心,为可以到访新纪元有一点期待。或者可以说,我根本以平常心看待,关于可以从文艺营载回什么法宝。

我之所以会报名,因为想交还咩扬他的书,还有跟伟哲见面,就那么纯粹。

当然,这三天两夜,我看起来像似平淡无奇中度过,却偶然有些惊喜。比如当中的一段段小插曲。

这三天两夜下来,我想我特别在乎的是,我从诸位讲师分享中得到好多妙法。当然认识一班文友,是这场爱好文学者聚会的固定曲目。

真的结束了吗?
才要开始吧!

这些年,我在写作路上常常遇到死路。大概刚开始都很顺利,后来好像怎么钻都走不出那一条路,车轮困在泥泞的样子。
这一次,我似乎看到,一些引路。

我抓紧!

我发愿,一定会冲过那段黑暗的地方,走出来。找到我自己,和我要走的路。

就要开始。不久矣!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書寫心情罷了~

最近很忙,太久没有上来更新部落格。
在这里交待最近的心情故事吧!

这阵子,发现朋友与朋友之间传出不合,我的心很不舒服。我总期望,人与人之间要回归清净的情谊。很多时候,是一场误会、一份执着、一把灭不了的嗔恨的火,让场面烧得不可收拾。何苦呢?
我真的不方便插手,但是我衷心祈祷祝福各位,也要顾好自己,我要继续保持清流,发菩萨的愿。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吧!早上的口试顺利过关,下午的presentation也稳稳完成,也满意自己表现。五关来,我过;六将来,我照斩。
傍晚,我连续打了两小时的羽毛球,form差不多回来一些了。练球,除了找回昔日的技术,其实志在练力练气,为明年马拉松42公里的挑战铺路。
晚上,我收到意外惊喜。我七个月以前寄了两首新诗,最不看好的那篇被选中,将在最新的一期《蕉风》刊登。《蕉风》是一个马华文学杂志,颇有口碑,深受海内外文人注意。对我而言,要登上其府,何其难啊。正如《星洲·文艺春秋》,登府的人排长龙,窄窄的门槛只许一些人进入。

想一想,今年我的收获算丰富了。两项征文比赛拿到全国二等奖,作品上了《星洲·文艺春秋》和《蕉风》。
感恩了。

希望人人事事吉祥,世界和平无灾难。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畫壁》——觀後感

世间有一种情,愿意放下私欲而成全对方者、不为自身安乐而苦其它众生者,其至诚之心可惊天地泣鬼神。心存善念,境遇皆善。

身在入世,见山,怎能不是山?红尘欲惑之多,故频起杂念;芸芸众生,有者浮浮沉沉。若真照见舍利子,心无我执,就算前路真有巨山拦挡,也得清净自在。
所以,见山,又是山。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彳亍小鎮》——寫後心得

不知不觉,我离开自己家乡,到另一座城市念书,已有4年的光景。

当初,我读了杜忠全的《我的老槟城》深深有感。每一次学期假期往返家乡,都有一些感怀。总觉得,我需要为一座正在改变的小镇留下一些人文记录、记忆笔记。改变的,不只是硬体的设施和基本建设,还有一些老者的离世、一些再也无法回去的过去或童年回忆,总教我特别怀念。

面对发展与保存,难免心里夹存一份矛盾。欣喜的是,发展的确可以为小镇带来蜕变;不舍的是,好多记忆里的画面再也没有办法从留下的景物中追溯。

我也忘了自己用了多久时间去认真经营这篇《彳亍小镇》。不过,前前后后我要谢谢很多人。
要不是杜忠全的地志文章写得那么扣人心弦,也许就不会让我有动力去书写自己成长的小镇。
细读我文章的两位朋友,征峰与壮羽。他们在初读时给予很多良好建议,让文章可以修饰得更完好。
在这之前,我的最后一篇参赛并入围决审的散文,是在两年前参与第十届花踪文学奖新秀散文组时所写的。评审给了很多看法,都对以后的我有一股推动力。尤其是许裕全讲过的一番话,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若他有志于创作,前途可能是无可限量的。许老师,谢谢你。
还有在我参赛后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的所有人,给予我正面评价的每一个人,以及颁奖礼当天陪我出席的人。
更要感谢成就我的一切因缘、成长回忆中的每一份人、事、景、物、情。

就在我把作品递上主办单位的一个月后,文章里的火车站果真被拆除。那时候正逢我大考。大考之后返乡,以前火车站落脚的地方已是堆满泥土的工地,熟悉的建筑物已经不在,只剩下老老的站牌。
人生中,的确有太多值得怀念的事物。

颁奖典礼,纵然奖金、奖品和奖状很丰富,但是每一次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当我所写的文字,能得到大家的共鸣与认同。当天,我坐在得奖席,听到主评柯金德点评我的文章,我的躯体是僵硬的,但是内心是融化了,很感动,他们很用心去赏读,并看到我要表达的东西。更开心,我写的东西可以给读者带来一段回甘,追忆的也好,启示的也好。这份感动,所以成为我继续提笔的能量。

感恩。